六、國家公園風景區

「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自1872美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起,迄今全球已有超過三千八百座的國家公園。臺灣自1961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與東沙環礁共計七座國家公園;為有效執行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之任務,於內政部轄下成立國家公園管理處,以維護國家資產。

臺灣國家公園分布表區域

區域

國家公園名稱

主要保育資源

面積(公頃)

管理處成立日期

南區

墾丁國家公園

隆起珊瑚礁地形、海岸林、熱帶季林、史前遺址海洋生態

18,083.50
(陸域)
15,206.09
(海域)
33,289.59
(全區)

民國73年01月01日

中區

玉山國家公園

高山地形、高山生態、奇峰、林相變化、動物相豐富、古道遺跡

105,490

民國74年04月10日

北區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地質、溫泉、瀑布、草原、闊葉林、蝴蝶、鳥類

11,455

民國74年09月16日

東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大理石峽谷、斷崖、褶皺山脈、林相富變化、動物相豐富、古道遺址

92,000

民國75年11月28日

中區

雪霸國家公園

高山生態、地質地形、河谷溪流、稀有動植物、林相富變化

76,850

民國81年07月01日

福建省

金門國家公園

戰役紀念地、歷史古蹟、傳統聚落、湖泊濕地、海岸地形、島嶼形動植物

3,719.64

民國84年10月18日

南海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為完整之珊瑚礁、海洋生態獨具特色、生物多樣性高,為南海及臺灣海洋資源之關鍵棲地

174
(陸域)
353,493.95
(海域)
353,667.95
(全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於民國96年1月17日正式公告設立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96年10月4日正式成立

(陸域)
(海域)
(全區)
小計

307,772.14
368,700.04
676,472.18

(陸域面積約占臺灣全島8.5%)

玉山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居於臺灣中央,面積105,490公頃,園內高山崢嶸,以東北亞最高峰、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為首,共涵蓋全臺三分之一的名山峻嶺,連綿不絕的山頭怎麼望也望不完,真不愧是臺灣的屋脊。

此區不只有高山,還包含古老的地層結構及斷崖、峭壁、峽谷等雄奇的地形,在降雨豐沛、森林繁盛的條件下,成為臺灣三大水系的搖籃。此外玉山國家公園的生態,受高山深谷的極端地勢影響,造成垂直各異的植群帶與動物棲息,亞熱帶到亞寒帶景觀一應俱全,走一趟這個區域就像走進縮小版的原始臺灣。

另外,此區還有著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此道是清政府對臺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而日治時期開闢的二條警備道,則為日人在臺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奮勇抗日十八年的英雄史蹟。

玉山主峰標高3,952傲領群山:

玉山國家公園以玉山為名,此山系因歐亞、菲律賓板塊相擠撞而高隆,主稜脈略呈十字形,十字交點即為標高3,952公尺的主峰;園內超過3,000公尺且名列「臺灣百岳」的高山有三十座,其中玉山東峰為陡立險峻的十峻之首、秀姑巒山是中央山脈第一高峰、關山是南臺首嶽、新康山為東臺一霸,這一座座高山就像眾星拱月般,將玉山圍繞襯托,也呈現山岳型國家公園的氣勢。

至於高山之外的地質地貌,玉山國家公園居臺灣中央,而臺灣最古老的地層就在中央山脈東側,約有一至三億年歷史。然而玉山園內因為造山運動的頻繁,斷層、節理、褶皺等地質作用發達,崩裂出許多斷崖、崩崖,特殊地形則可在金門峒大斷崖看見,這裡有著激烈的向源侵蝕及少見的河川襲奪現象。

氣候垂直變化、園內育三大河:

玉山國家公園居臺灣中央地帶,海拔由拉庫拉庫溪谷之300公尺至玉山之3,952公尺主峰,差距高達3,600公尺,因此垂直變化出亞熱帶到亞寒帶,截然不同的氣候特性。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區,年均溫為5℃,雪期由12月至翌年4月,而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年均溫約10℃。

水文方面,玉山國家公園是一個良好而廣大的集水區,是臺灣中、南、東部大河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之發源地。而園內登山者的良泉高山湖泊,則成因豐沛的雨水滲匯於凹地,若凹地下方為頁岩層等不透水岩層,即集匯成高山湖泊,如中央山脈的大水窟、嘉明湖,南橫的天池等都屬如此。

熱溫寒三帶植物分區生長:

玉山園內山脈起伏劇烈,高聳入雲的山頭,被四周低地有效的孤立,代表著程度不一的隔離作用,因此物種多樣性低及特有種比例高,是高山生態的一大特色。再加上園區垂直落差達3,600公尺,各種亞熱帶到亞寒帶的典型林相交錯鑲嵌,可說是臺灣森林生態的縮影。植群帶涵蓋熱帶雨林、暖溫帶雨林、暖溫帶山地針葉林、冷溫帶山地針葉林、亞高山針葉林及高山寒原等,此區面積雖僅為臺灣的3%,但卻包含半數以上原生植物,不容小覷。

冰河時期山椒魚珍貴棲息:

玉山垂直分布的氣候,使得林相豐富,不同植群帶內的植物長期競爭、消長、演替,提供了各種動物相異的棲息空間和食物資源,使得本區生物有著不凡的多樣性。本區共約有五十種哺乳動物,其中臺灣黑熊、長鬃山羊、水鹿、山羌等是珍貴大型動物;鳥類約有一百五十一種,幾乎包括全臺灣森林中的留鳥,包括帝雉、藍腹鷴等臺灣特有種。

而居於森林最底層的爬蟲類則有十八種、兩生類十三種,頭號珍貴的就屬曾是魚但卻長腳的山椒魚,別看牠其貌不揚,這類動物和中國的娃娃魚是親戚,在一百四十五萬年前的侏羅紀地質年代時期即出現在地球上,是臺灣歷經冰河時期的活證據。

八通關古道是重要人文史蹟:

玉山地區由於山高地偏,但開發甚早,已在陳有蘭溪流域與拉庫拉庫溪流域瓦拉米、黃麻附近發現石器與陶器等史前遺址,證明本區至少在一千年前已有人類活動。近代定居族群幾乎都是布農族人,而人數不多的鄒族則世居在玉山西南側。秀姑巒山和玉山是臺灣的核心地區,歷史演進的軌跡,也在此發生流傳。1875年,清政府為屯墾及邊防需要,開闢一條穿越中央山脈的「中路」,這條約152公里的官道,就是目前國定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而日治時期為鎮壓布農族人,另闢「八通關越橫斷道路」、「關山越警備道」,現今沿途「理蕃」的警備建設雖所存無幾,但已為殖民掠奪與原住民反抗下了一段歷史註腳。

山能有多高,玉山國家公園裡的山岳一定能滿足你的想像,標高3,952米的玉山主峰是東北亞最靠近天空的地方,氣候與園內最低的拉庫拉庫溪谷是名副其實的天差地別,亞熱帶到亞寒帶的高落差,垂直分布出相異的生育環境,也成就此區物種與生態的多樣性。

玉山國家公園地處臺灣中心,是人類屯墾開發的指標性區域,境內貫通前後山的八通關古道、日治時代鎮壓在地布農族人的警備道,都在深山曠嶺裡默默的印記著先人的故事。而玉山區核心位置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源自本區豐沛的雨量,高山雪水的滋養,園內匯流出臺灣中、南、東三大水系的上游,在不斷吸納奔流之後,造福無以計數的臺灣人,可說是不折不扣的臺灣心臟。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位在南海北方,環礁外形有如滿月,由造礁珊瑚歷經千萬年建造形成,由於地理、生態特殊,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特別規劃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是以環礁為中心,加上環礁外圍12浬海域為界,海陸域總面積約為353,668多公頃。比現有六座國家公園總面積還大,相當臺灣島的十分之一,範圍涵蓋了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藻床及大洋等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資源特性有別於臺灣沿岸珊瑚礁生態系,複雜性遠高於陸域生態。

東沙國家公園成立於2007年1月,這個名聲響亮但少人能親臨的小島與環礁,位於南海北端,介於香港、臺灣與呂宋島間,為臺灣海峽的南方大門。環礁距離東北方的高雄有240浬(444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島640浬(1185公里),面積廣達8萬多公頃,主要由造礁珊瑚建造而成,東沙島是環礁裡唯一出露海面的陸域,行政區域劃分由高雄市政府代管。

環礁直徑約25公里:

環礁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境內包括東沙島和環礁。其中的東沙島呈現馬蹄形,常年露出水面,整座島地勢低平,最高處海拔只有7.8公尺,東西長約2,800公尺,寬約865公尺,陸域總面積174公頃,島上覆有貝殼砂,無明顯地形上的遮蔽,有低矮熱帶灌木遍布,島的西側則有兩條沙脊延伸,環抱一個小潟湖,外形很像招潮蟹的大螯,潟湖在退潮時水深不及1公尺。

東沙環礁為一直徑約25公里的圓形環礁,礁臺長約46公里,寬約2公里,海水落潮時,周圍礁臺可浮現水面。環礁底部坐落在大陸斜坡水深約300~400公尺的東沙臺階上,包含有礁臺、潟湖、沙洲、淺灘、水道及島嶼等特殊地形。據推測,東沙環礁的形成需要千萬年的時間,屬世界級的地景景觀。

桌形、分枝形的軸孔珊瑚是主要造礁物:

東沙的氣候屬於標準亞熱帶海島型氣候,年平均溫度為26℃,各月雨量不均,降雨集中於4至9月間。環礁的珊瑚群聚屬於典型的熱帶海域珊瑚,以桌形和分枝形的軸孔珊瑚為主要造礁生物,主要分布在礁脊表面及溝槽兩側,目前紀錄的珊瑚種類有二百五十種,其中十四種為新紀錄種,包括藍珊瑚及數種八放珊瑚。

這廣大的珊瑚礁海域,有著複雜的空間結構,提供海洋生物繁衍棲所,魚種計有五百五十六種,其中有許多在臺灣海域未曾紀錄過的魚種,如黃棕美蝦虎魚、鸚哥鯊、史式海龍、稀棘魚尉等。除了豐富多樣的魚群及珊瑚類外,東沙環礁海域內孕育無數五顏六色的無脊椎動物,目前紀錄到軟體動物一百七十五種,棘皮動物二十八種,甲殼動物三十三種。

東沙島孤懸外海,擁有潟湖、海域、和潮間帶等棲息環境,因此成為遷徙性鳥類過境的落腳處,島上也有少數留鳥及冬候鳥,鳥類記錄有一百三十種,主要以鷸科、鷺科及鷗科為主。由於面積狹小、地形單調,植物、昆蟲及脊椎動物相對較為貧乏,原生植物有七十二種,昆蟲有一百二十五種。

海底沉船約二十九艘可供考古:

天然資源豐富又位於南海航道上的東沙環礁,自古以來不只漁船絡繹不絕,商船更是往來頻繁,但此海域附近多灘洲暗礁,且夏季多有颱風侵襲,航海事故迭有傳聞,因此南海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沉船最為集中的海域之一。據統計,從古至今交錯於東沙環礁附近海域的船舶擱淺或沉沒數計約二十八艘,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測東沙環礁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應該十分豐富,國際上許多海洋考古研究者對之具有高度研究興趣,未來極具國際海洋考古合作研究之潛力。

東沙環礁這個熟悉的名字、陌生的地方,像掉在湛藍海裡的鑲鑽戒指,總是千年來漁人垂涎的寶物。東沙島為南海諸島開發較早的島嶼之一,漁民前往東沙海域進行漁撈,最早可推到一千餘年前,晉代《廣州記》提到「珊瑚洲在(廣東東莞)縣南五百里。昔人於海中捕魚,得珊瑚」,文中「珊瑚洲」即指東沙島及其環礁,雖然千年來常有漁民往來,但因東沙島幅稍小且地處偏偶,始終是無人長期居住的島嶼。

海洋千萬年的苦心營塑,成就西太平洋最大且完整的東沙環礁,雖經不當漁獵而導致令人心碎的生態浩劫,但在臺灣2007年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的積極復育之後,相信海底繽紛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將會重現,讓這只最美麗的海中鑽戒重新璀璨奪目。

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位在閩南沿海邊緣,面積3,720公頃,是一座以文化、戰役、史蹟保護為主的國家公園。隨著兩岸情勢改變,金門前線戰地的角色也跟著轉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

金門地區由於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捍衛了臺海的穩定,在近代史有它獨特的角色扮演及歷史意義,為妥善保護此地的戰役史蹟、人文資產以及自然資源,特別在1995年成立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是臺灣第六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範圍涵蓋金門本島中央及其西北、西南與東北角局部區域,分別劃分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區等五個區域,約占大小金門總面積之四分之一。

區內的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特殊的植物生態、豐富的野生動物、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及戰地遺跡為主要公園特色,也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遺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閩南古風的建築之美:

金門是一個海隅小島,過去承襲了攸遠的閩南文化,近代則有僑鄉文化的注入,人文方面保存了許多寶貴而且耐人尋味的資產。這裡的聚落呈現的是小而樸實,又富涵典雅精緻的布局,馬背、山牆、燕尾脊、中西合璧的洋樓,以及各式各樣的雕鑿裝飾,都饒富趣味典故。

除了聚落、建築之美,金門地區也保留了許多引人入勝的歷史古蹟,園內共有十一處,例如文臺寶塔、黃氏酉堂別業、邱良功母節孝坊等等,地方信仰特色的風獅爺也相當有特色。這些明清以來的古蹟文物,不只見證了歷史的興衰轉替,也留存一份人和后土的思古幽情,標記屬於金門的光榮與驕傲。

戰地史蹟最是特別: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臺後,同年10月25日,共軍集結登陸古寧頭一帶,與國軍正面交鋒,在歷時五十六小時的驍戰後力克敵犯,史稱「古寧頭大捷」。1958年8月23日,共軍再度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猛烈砲擊,戰火延續了四十四天,這就是著名的「八二三砲戰」,之後的單打雙不打砲擊,又持續了二十年之久,砲戰的落彈量將近百萬發。

長期戰備整備的需要,使得島上的防禦工事齊備,烽火的洗禮,則留下了不可抹滅的痕跡,例如瓊林聚落的地下戰鬥坑道、為了運補開鑿的翟山小艇坑道、大量的反登陸樁及反空降樁、彈痕累累的北山洋樓等等。隨著時局改變,戰役相關的史蹟以及戰備的各項軍事設施,都一一劃入了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域,遊客可以循著這些遺跡,從中領受戰火煙硝下所呈現的歷史面貌。

地質多是花崗岩或紅土層:

金門地區地質屬於閩東變質岩帶中段,與鄰近的福建沿海區有相近的岩性特徵,其基底岩層以花崗片麻岩的分布最為廣泛,局部地區則有混合岩及花崗岩之出露,整體而言,金門本島的地質單純,以瓊林尚義一帶將金門本島分成東西兩半部,東半部明顯地大量出露花崗片麻岩,西半部則是以紅土層為主體。

園區所在之金門和烈嶼係屬副熱帶小型島嶼,地形由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臺地、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臺地包圍略為突出於臺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僅為253公尺。西半部紅土臺地,地面大多保存完整,但是局部因切割而成為惡地形。由於降水型態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加上島上溪流缺乏基流量,使得臺地面上分布著乾涸的溪溝,其中部分溝渠是歷史上人類活動之產物。

鳥類密度是全臺之冠:

受到過去戒嚴以及戰地政務的管理保護,金門地區仍保以許多原始的自然景觀。軍管時期為了偽裝及阻絕的需要,在計畫性造林復舊之下,慢慢成就了全島蓊鬱翠綠的風貌,也因此博得了「海上綠色公園」的美譽。

金門的原生植物大約有四百多種,少有人為干擾的海岸、濕地,則發展出豐富多樣潮間帶生態,其中以活化石「鱟」最為著名,牠存活在地球上已有三億年了,近年數量大減,是亟需重視的保育動物。

金門更引人注目的是飛翔在天空的嬌客,園內鳥類高達二百八十餘種,密度為全臺之冠,其中鵲鴝、班翡翠等鳥種臺灣並無發現,戴勝、玉頸鴉、蒼翡翠臺灣也很少見,此外,本區亦是遷徙型鳥類過境、度冬的樂園,成群結隊的鸕鶿等候鳥,是金門國家公園冬日的一大特色。

戰火停息之後,彈孔的凹孔是不是還留著煙硝的況味?金門獨有的戰地史蹟,深植在花崗岩的土壤裡,穿透在閩夏古風的建築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金門成為保障臺澎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多次的慘烈戰役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遺跡,如古寧頭戰場、北山古洋樓、地下坑道、反空降樁、反登陸樁、馬山觀測站及播音站等,戰地風情,讓金門國家公園即使規模小巧,仍特異於其他國家公園。

自然資源方面,鳥類資源豐富,是金門國家公園的另一個寶藏,許多臺灣未見的鳥類,藏身在木麻黃林裡,每年秋季至翌年春末,可見大批候鳥聚集在湖邊棲息覓食,構成一幅愜意的自然圖畫。雖然砲臺鐵刺還在,但金門在卸下武甲盾牌之後,在祥和的海風中清理著一彈一孔,煙硝味已慢慢散去,彈如雨下的激烈時代,現已由謐靜的國家公園取代。

墾丁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部,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面積33,289.595公頃,成立於1984年1月,是我國第一座國家公園。其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臺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臺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

墾丁國家公園最具特色的海岸線,一向是國人最愛的旅遊聖地,由於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使陸地與海洋深入交融,造就本區奇特的地理景觀,海面下的世界更是絢麗繽紛,種類繁多的魚種、多采多姿的珊瑚更是代表特色。生態方面,熱帶氣候蘊育出富有生命力的熱帶、海濱植物,每年秋冬眾多的過境候鳥,也讓這裡成為著名賞鳥聖地。此外,此區發現多處史前遺跡與原住民文化遺址,更是本區無價的人文資產。

地殼運動造就豐富地貌:

墾丁國家公園海岸線綿延約70公里,受到地殼隆起、下沉、皺摺、崩落及海流、潮汐、風化影響,形成多樣的瑰麗地貌,較著名的海岸地形有如砂灘海岸、裙礁海岸、岩石海岸、崩崖,細膩與粗獷並存的美感,有別於臺灣其他地方。除了變化多端的海岸地形外,陸域的地形景觀也十分多樣,如珊瑚礁石灰岩臺地、孤立山峰、山間盆地、河口湖泊等等,具體而微又細緻豐富,是墾丁國家公園最迷人的地方,這些景觀不僅記錄了恆春半島隆起、下沉的地殼運動史,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熱帶林相臺灣本島僅見:

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夏季漫長,且受季風影響甚深,特別是10月到隔年3月東北季風在當地地形的效應下,形成本區強勁著名的「落山風」。特殊的氣候滋養豐富的森林形相,本區熱帶林及季風林發達,植物種類眾多:從船帆石到香蕉灣一帶,分布著臺灣本島唯一的熱帶海岸林,特殊的植物種類如棋盤腳、蓮葉桐、瓊崖海棠等等。離開海岸往山邊望去,熱帶林相加上高位珊瑚礁,型塑出鬱蔽幽深的另項風情,墾丁特有的珊瑚礁原始林值得深入感受。季風林則出現在南仁山區,受到季風、水分梯度以及緯度分布的影響,森林形相為臺灣僅見,因其珍貴特殊,而劃為生態保護區。

想要了解更多導覽解說 與 領隊、導遊實務 請參考:

導遊.領隊實務(一)常識編-導遊.領隊考試專用<保成>

001MA511104


詢問最新考情說明會速洽保成櫃台服務人員:02-23317517;02-23317518

或者http://goo.gl/fN8Ea 留下您的資料,保成服務人員將與您聯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導遊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